[1] |
渡边淳一. 钝感力[M].李迎跃,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13.
|
[2] |
金生鈜. 无知之教中的智性解放[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7,(6):1-6.
|
[3] |
[5][8][12][15][26] 雅克·朗西埃. 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M].赵子龙,译.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20:17,11,5,30,151,138.
|
[4] |
徐继存. 教师尊严的境遇与提升[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69(3):147-156.
|
[6] |
孟令军. 朗西埃普适教学法评析[J]. 现代大学教育, 2022, 38(2):50-58.
|
[7] |
徐继存. 论教学偏见及其消减[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 42(1):40-46.
|
[9] |
[17][22][25][33] 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5,25-26,25,26,41.
|
[10] |
徐继存. 论教学判断:教学平庸之恶的抵御[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0(6):1-7.
|
[11] |
焦会银. 教师对学生主体意识觉醒的影响及其实现:基于教师“平庸之恶”的反思[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1(6):42-48.
|
[13] |
王福生, 潘昕培. 智力解放、教学化社会与作为起点的平等:朗西埃《无知的教师》解读[J]. 哲学动态, 2022(7):27-36.
|
[14] |
王勇刚. 一种超越“解释性教学”的可能:对朗西埃教育平等理论的再思考[J]. 现代大学教育, 2023, 39(3):27-34.
|
[16] |
格特·比斯塔. 教育的美丽风险[M].赵康,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3.
|
[1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118.
|
[19] |
韩炳哲. 他者的消失[M].吴琼,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9:1.
|
[20] |
玛克辛·格林. 释放想象:教育、艺术与社会变革[M].郭芳,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8.
|
[21] |
叶澜. 论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J]. 思想·理论·教育, 2000(5):6-11.
|
[23] |
裴娣娜. 发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 河南教育, 1999(1):14-16.
|
[24] |
约翰·密尔. 论自由[M].孟凡礼,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66.
|
[27] |
项贤明.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时代阐释:兼论“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认识根源[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4(3):3-11.
|
[28] |
尼古拉斯·泰特. 教育的真谛[M].陈玮,译.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0:1.
|
[29] |
麦克·F.D.扬. 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M].谢维和,朱旭东,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93.
|
[30] |
小威廉姆·E. 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4.
|
[31] |
曹永国. “无知者”的美德:评教师教育的一个偏见[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5):20-24.
|
[32] |
格特·比斯塔. 超越人本主义教育与他者共存[M].杨超,冯娜,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22.
|
[34] |
马丁·布伯. 人与人[M].张见,韦海英,译.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92:30.
|
[35] |
格特·比斯塔. 重新发现教学[M].赵康,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26.
|
[36] |
郭冰. 教育性对话的缺失与建构[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2:177.
|
[37] |
朱光潜. 谈美[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