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肖军. “洪堡模式”去与留:德国大学治理改革中制度同形与路径依赖[J]. 比较教育研究, 2022, 44(1):88-95.
|
[2] |
周光礼. 中国大学治理变革的制度逻辑[J].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1, 1(1):124-131.
|
[3] |
张德祥. 我国大学治理中的若干关系[J]. 高等教育研究, 2018, 39(7):1-8.
|
[4] |
李立国, 王梦然. 制度与人:大学治理的建构与演进[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9):10-17.
|
[5] |
许杰. “价值-制度-行动”三维一体:大学治理体系构建的基本逻辑[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10):17-23.
|
[6] |
龙献忠, 周晶. 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参与制度建构[J]. 江苏高教, 2018(7): 32-36.
|
[7] |
周作宇. 大学治理行动:秩序原理与制度执行[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0, 41(2):1-29.
|
[8] |
李立国. 大学治理的制度逻辑:融通“大学之制”与“大学之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3):1-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3.001
|
[9] |
张衡. 大学治理方法论取向:结构主义、制度主义与行动主义[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 42(2):25-32.
|
[10] |
于媚. 文化视野下的大学治理研究[J]. 江苏高教, 2015(3):41-44.
|
[11] |
李枭鹰, 唐德海. 中国大学治理的“三元文化”冲突论纲[J]. 高校教育管理, 2018, 12 (1):84-91.
|
[12] |
牛军明. 大学文化治理:大学治理范式转型的重要路径[J]. 江苏高教, 2022(8):45-52.
|
[13] |
周作宇. 大学治理的文化基础:价值坐标与行动选择[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 42(6):1-20.
|
[14] |
[23] 张德祥, 牛军明. 论文化治理性与大学文化治理[J]. 现代教育管理, 2021(1):1-9.
doi: 10.16697/j.1674-5485.2021.01.001
|
[15] |
吴立保. 大学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化逻辑[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5):59-65.
|
[16] |
张德祥. 大学治理的分析框架论纲[J].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19, 11(1):49-63.
|
[17] |
顾建民, 刘爱生. 超越大学治理结构:关于大学实现有效治理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 2011, 32(9):25-29.
|
[18] |
[24][25] 张德祥, 王晓玲. 制度与文化相互关系中的大学治理[J]. 教育科学, 2022, 38(4):1-7.
|
[19] |
[21][27] 理查德·斯科特. 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姚伟,王黎芳,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36,58,58.
|
[20] |
道格拉斯·C. 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 上海: 格致出版社, 2014:95.
|
[22] |
皮埃尔·布迪厄.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等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17.
|
[26] |
赵成, 陈通. 现代大学治理结构解析[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470-474.
|
[28] |
周作宇. 大学治理的心理基础:心智模式与集体思维[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23-37.
|
[29] |
姜华. 大学治理有效性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3:26-30.
|
[30] |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24)[2025-08-08].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
[31] |
丁玮. 美国宪法上的正当法律程序:一个历史的视角[D].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 2005: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