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靳玉乐, 张铭凯. “双减”政策的战略意义、实施挑战与进路选择[J]. 教育科学, 2022, 38(6):15-20.
|
[2] |
张鸿, 肖蓓. 教育“双减”:增减观念的博弈与抉择[J]. 教育科学研究, 2022(7):5-11.
|
[3] |
[4][7][15] 徐继存. 论教学判断:教学平庸之恶的抵御[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0(6):1-7.
|
[5] |
雷德·海斯蒂, 罗宾·道斯. 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判断与决策心理学[M]. 谢晓非, 李纾,等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48.
|
[6] |
约翰·杜威. 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阂,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98.
|
[8] |
焦会银. 教师对学生主体意识觉醒的影响及其实现:基于教师“平庸之恶”的反思[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1(6):42-48.
|
[9] |
彭亮. 未来教育中判断力的解析及其培养的实践之路[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8):63-69.
|
[10] |
[14] 康德. 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392,14.
|
[11] |
杨国荣. 判断力简论[J]. 哲学动态, 2010(4):30-32.
|
[12] |
[13] 石中英. 杜威的价值理论及其当代教育意义[J]. 教育研究, 2019, 40(12):36-44.
|
[16] |
刘庆昌. 反思性教学的两个问题链[J]. 课程·教材·教法, 2006(8):13-17.
|
[17] |
吴宝捷. 三种思维是智慧和实践的结晶[N]. 厦门日报,2020-01-14(A04).
|
[18] |
金生鈜. 无知之教中的智性解放[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7(6):1-6.
|
[19] |
[24] 周序, 付建霖. “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应教尽教[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12):1-5.
|
[20] |
[31] 李芒, 葛楠, 石君齐. “双减”的本质与责任主体[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2, 34(3):24-31.
|
[21] |
[22][26][27] 郁振华. 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90,148,186,216.
|
[23] |
薛猛, 高丰. 跨媒介阅读实现审美体验的关系困境及路径探析[J]. 教育科学, 2022, 38(4):59-66.
|
[25] |
张铭凯, 王潇晨. 《学记》中的教师育人能力及其培育管窥[J]. 教育科学研究, 2021(6):88-92.
|
[28] |
胡庆芳, 程可拉. 当今美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模式研究[J]. 教育科学, 2003(5):57-60.
|
[29] |
宋岭. 具身课程知识观及其知识生成路径:默会认识论的启示[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2):46-50.
|
[30] |
纪德奎, 陈璐瑶. “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行为指向及价值实现[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 42(7):77-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