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玉琨. 教育评价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38-139.
|
[2] |
彭湃, 周兰兰. 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研究的进展与热点追踪:对AEHE期刊2011-2015年发文的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16, 37(8):60-68.
|
[3] |
梁绿琦. 高等教育教学评估研究[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116.
|
[4] |
陈友松. 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35.
|
[5] |
TAYLOR W S. Students’ ratings of instruction[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47, 18(4);202-206.
doi: 10.2307/1975138
|
[6] |
梅萍, 贾月. 近十年我国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问题研究述评[J]. 现代大学教育, 2013(4):29-34.
|
[7] |
李盼道, 孟庆瑞. 高校学生评教结果缘何失效:影响因素、逆向选择机制及其治理路径研究[J]. 教育学报, 2020, 16(2):85-96.
|
[8] |
喻源. 高校学生评教的逆向选择与对策[J]. 中国大学教学, 2009(10):70-71.
|
[9] |
李怀峰. 高校评教中本科学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4:4-7.
|
[10] |
姚志琴, 万姝. 高校学生评教的“功利化”倾向及反思[J]. 江苏高教, 2020(9):73-77.
|
[11] |
马浚锋, 罗志敏. 偏离. 异化与重塑:学生评教本真性变奏:基于高校学生质性评教结果[J]. 高教探索, 2023(3):48-55.
|
[12] |
Purdue University. Course evaluation[EB/OL]. (2022-04-15)[2023-06-07]. https://www.purdue.edu/idp/courseevaluations/index.html.
|
[13]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EB/OL]. (2023-06-07)[2023-06-07]. https://www.washington.edu/assessment/course-evaluations/.
|
[14] |
林琳. 学生评教的困境、根源及其改进方向[J]. 当代教育科学, 2019(8): 11-14.
|
[15] |
韩映雄, 周林芝. 学生评教的信度、效度、影响因素及应用风险[J]. 复旦教育论坛, 2018, 16(6):74-81.
|
[16] |
田贤鹏, 姜淑杰.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校学生评教:问题表征与制度变革[J]. 现代教育管理, 2022(9):74-83.
doi: 10.16697/j.1674-5485.2022.09.009
|
[17] |
周继良. 破译高校学生评教问题症结之新解: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检视[J]. 教育科学, 2010, 26(6):30-38.
|
[18] |
STUFFLEBEAM D L. The CIPP model for program evaluation[M]. Dordrecht: Kluwer-Nijhoff Publishing, 1983:118.
|
[19] |
朱英, 郑晓齐, 马小燕. 国内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 高教探索, 2018(8):121-128.
|
[20] |
韦恩·K.霍伊, 塞西尔·G.米斯克尔. 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七版.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6.
|
[21] |
李冲, 苏永建, 马永驰. 高校改进和完善学生评教制度的实践探索[J]. 现代教育管理, 2017(12):69-73.
|
[22] |
宋旭红. 高校学生评教管理功能的价值回归[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6):57-59.
|
[23] |
吴薇, 袁东恒. 德国高校学生评教的演进与特点:以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为例[J]. 教育科学, 2020, 36(3):76-84.
|
[24] |
诺兰. 教师督导与评价[M].兰英,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21.
|
[25] |
陈慧娟, 李凌艳, 田俊. 以学校教育教学自我诊断促进教师自主发展[J]. 教育科学, 2017, 33(2):4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