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政涛. 把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深化到“评价能力”的提升那里去[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12):8.
|
[2] |
石中英. 回归教育本体: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刍议[J]. 教育研究, 2020, 41(9):4-15.
|
[3] |
王金福, 宋新康. 论科学精神[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0(5):4-7.
|
[4] |
邓晓芒.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226.
|
[5] |
PAUL R, ELDER L. Scientific thinking[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36-37.
|
[6] |
朱熹. 四书集注[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8:6.
|
[7] |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1-03-20].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
|
[8] |
王枬. 论教师的仁爱之心[J]. 教育研究, 2016, 37(8):117-124.
|
[9] |
朱旭东. 新时期的教师精神[J]. 人民教育, 2017(9):14-17.
|
[10] |
刘志军, 徐彬. 教育评价: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博弈及超越[J]. 教育研究, 2019, 40(5):10-17.
|
[11] |
杨道宇. 从被动责任到主动责任:他者性理论的内在超越及其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 41(11):24-32.
|
[12] |
黄勇. 关于美德的正义:儒家对桑德尔正义观的修正[EB/OL].(2018-01-18)[2022-06-06]. http://www.rujiazg.com/article/id/13245/.
|
[13] |
玛丽莲·科克伦-史密斯, 沙伦·费曼-尼姆塞尔, D.约翰·麦金太尔, 等. 教师教育研究手册[M]. 范国睿,等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77.
|
[14] |
刘旭. 教师教育的四种价值取向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7, 16(6):69-73.
|
[15] |
冯建军. 课堂公平的教育学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 2017, 37(10):63-69.
|
[16] |
石鸥, 张文. 中国共产党百年教科书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时代挑战[J]. 教育科学, 2021, 37(4):1-9.
|
[17] |
褚宏启. 推进微观教育公平:科任教师能做什么[J]. 中小学管理, 2020(10):59.
|
[18] |
殷玉新. 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公平策略研究:以美国68名“年度教师”为例[J]. 比较教育研究, 2019, 41(1):39-44.
|
[19] |
汪凤炎, 郑红. 论责任心的类型与层级[J]. 心理学探新, 2013, 33(6):483-488.
|
[20]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通知[EB/OL].(2018-11-14)[2022-06-0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811/t20181115_354921.html.
|
[21] |
闫建璋. 新时代师德修养的三重境界[J]. 教育科学, 2021, 37(1):17-22.
|
[2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EB/OL].(2021-03-04)[2022-06-0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103/t20210317_520238.html.
|
[23] |
谢维和. 教育评价的双重约束:兼以高考改革为案例[J]. 教育研究, 2019, 40(9):4-13.
|
[24] |
吴康宁. 谁支持改革:兼论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7(6):1-5.
|
[25] |
叶澜. 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J]. 教育研究, 2006(8):3-9.
|
[26] |
宁虹. 教师能力标准理论模型[J]. 教育研究, 2010, 31(11):77-82.
|
[27] |
Michigan Assessment Consortium. Assessment Literacy Stan-dards[EB/OL].(2017-09-19)[2021-02-18]. https://www.michiganassessmentconsortium.org/assessment-literacy-standards/.
|
[29] |
赵海霞, 郑晓明. 工作使命感研究现状与展望[J]. 经济管理, 2013, 35(10):192-199.
|
[30] |
谢宝国, 辛迅, 周文霞. 工作使命感:一个正在复苏的研究课题[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24(5):783-793.
|
[31] |
李如密. 教学风格的内涵与载体[J]. 上海教育科研, 2002(4):41-44.
|
[32] |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358.
|
[33] |
亚历山大·托马斯. 杜威的艺术、经验与自然理论[M]. 谷红岩,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