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马超. 互联网与公共领域:西方经验与中国语境[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9(4):71-83.
											 											 | 
										
																													
																						| [2] | 
																						 
											  熊威. 网络公共领域研究[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6:25-26.
											 											 | 
										
																													
																						| [3] | 
																						 
											  方颐刚. 从微博到知乎:从公共领域视角看网络公共空间的讨论理性[J]. 新闻研究导刊, 2017, 8(9):261-262.
											 											 | 
										
																													
																						| [4] | 
																						 
											  罗志洋, 涂迎春. 从哈氏“公共领域”到网络公共空间[J]. 科技创业月刊, 2011(6):149-150.
											 											 | 
										
																													
																						| [5] | 
																						 
											  赵宬斐, 何花. 网络公共空间视域中的公众政治生态及政治品质塑造[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6(5):50-56.
											 											 | 
										
																													
																						| [6] | 
																						 
											  郝大海, 王磊. 地区差异还是社会结构性差异:我国居民数字鸿沟现象的多层次模型分析[J]. 学术论坛, 2014 (12): 88-95.
											 											 | 
										
																													
																						| [7] | 
																						 
											  沃纳·赛佛林, 小詹姆斯·坦卡德.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 郭镇之,孟颖,赵丽芳,等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0: 272.
											 											 | 
										
																													
																						| [8] | 
																						 
											  李丽, 童静静. 数字时代的网络公共空间:泛娱乐化危机及其教育治理[J]. 教育学术月刊, 2023(8): 49-56.
											 											 | 
										
																													
																						| [9] | 
																						 
											  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 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M].董璐,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5.
											 											 | 
										
																													
																						| [10] | 
																						 
											  胡泳. 众声喧哗: 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25-226.
											 											 | 
										
																													
																						| [11] | 
																						 
											  李彪, 郑满宁. 从话语平权到话语再集权: 社会热点事件的微博传播机制研究[J]. 国际新闻界, 2013(7): 6-15.
											 											 | 
										
																													
																						| [12] | 
																						 
											  凯斯·桑斯坦. 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 黄维明,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47.
											 											 | 
										
																													
																						| [13] | 
																						 
											  凯斯·桑斯坦. 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 毕竞悦,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8: 25-30.
											 											 | 
										
																													
																						| [14] | 
																						 
											  勒庞. 群体心理研究[M]. 刘芳,译.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14.
											 											 | 
										
																													
																						| [15] | 
																						 
											  李敏. 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法治化研究[D].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9:31.
											 											 | 
										
																													
																						| [16] | 
																						 
											  袁希. 反思与重构:公民网络道德建设路径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5):80-84.
											 											 | 
										
																													
																						| [17] | 
																						 
											  刘义富. 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302.
											 											 | 
										
																													
																						| [18] | 
																						 
											  吴海琳, 王敬贤. 网络公共空间分化及其发展新趋向:基于缺场网络公共空间的话语实践分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1): 38-45.
											 											 | 
										
																													
																						| [19] | 
																						 
											  申建林, 邱雨. 重构还是解构:关于网络空间公共领域命运的争议[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5): 146-154.
											 											 | 
										
																													
																						| [20] | 
																						 
											  严从根, 胡旭东. 培育公共空间意识:公民教育的必要基点[J]. 教育观察, 2012(2): 1-4.
											 											 | 
										
																													
																						| [21] | 
																						 
											  严从根. 私德外推: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错误路径——基于H市的调研[J]. 中国德育, 2017(2):17-21.
											 											 | 
										
																													
																						| [22] | 
																						 
											  吴保顺. 网络公共领域中的政治哲学研究[D].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9: 10-19.
											 											 | 
										
																													
																						| [23] | 
																						 
											  陆俊. 网络公共意识的自觉与培育[J]. 前线, 2014(12):51-53.
											 											 | 
										
																													
																						| [24] | 
																						 
											  阎国华, 何珍. 公共性与反公共性:网络空间公共参与的悖论与破解[J]. 理论与改革, 2022(6): 133-146.
											 											 | 
										
																													
																						| [25] | 
																						 
											  严从根. 论公共空间意识教育[J]. 教育研究, 2016(5):60-65.
											 											 | 
										
																													
																						| [26] | 
																						 
											  科恩. 论民主[M]. 聂崇信,朱秀贤,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4: 22.
											 											 | 
										
																													
																						| [27] | 
																						 
											  冯建军. 公民身份认同与学校公民教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315.
											 											 | 
										
																													
																						| [28] | 
																						 
											  高岩. 公共空间2.0?:Web2.0视角下网络公共空间的转型[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3(5):84-87.
											 											 | 
										
																													
																						| [29] | 
																						 
											  汪波. 中国网络公共空间:镜像、异化与理性建构[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 60-65.
											 											 | 
										
																													
																						| [30] | 
																						 
											  保罗·F. 拉扎斯菲尔德, 伯纳德·贝雷尔森, 黑兹尔·高德特. 人民的选择——选民如何在总统选战中做决定[M]. 3版.唐茜,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128.
											 											 | 
										
																													
																						| [31] | 
																						 
											  宋平锋. 哈贝马斯交往思想视域下的网络公共空间话语伦理研究[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4): 44-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