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侯怀银.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0(2):50-62.
|
[2] |
邱均平. 文献计量学[M].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9:112.
|
[3] |
竭长光, 张澍军. 唯物辩证法:事物发展的逻辑[J]. 教学与研究, 2009(4):77-82.
|
[4] |
[17] 朱永新, 罗晶.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教育百年[J]. 教育研究, 2021(7):4-15.
|
[6] |
李克敬. 教育科学应该有一个大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召开的“教育科学的现状与发展”座谈会发言摘要(上)[J]. 中国社会科学, 1983(5):3-14.
|
[7] |
[18] 张翔. 教育问题:教育学的研究对象[J]. 当代教育科学, 2016(19):8-10.
|
[8] |
朱志勇. 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与方法的反思[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5(1):7-12.
|
[9] |
汤广全, 王坤庆. 论教育学的形而上追求[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8(2):33-35.
|
[10] |
侯怀银, 张小丽, 孙杰, 等. 共和国教育学70年·总论卷:上[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66-67.
|
[11] |
杨志成, 柏维春. 教育价值分类研究[J]. 教育研究, 2013(10):18-23.
|
[12] |
柴葳. 一路踏歌行十载谱华章[N]. 中国教育报,2012-11-08(3).
|
[13] |
高鹏, 杨兆山. “教育现象”何以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J]. 教育研究, 2014(2):55-60.
|
[14] |
姚计海. 教育实证研究方法的范式问题与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3):64-71.
|
[15] |
侯怀银, 时益之. 我国教育学元研究的探索:历程、进展和趋势[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12):50-56.
|
[16] |
李政涛. 中国社会发展的“教育尺度”与教育基础[J]. 教育研究, 2012(3):4-11.
|
[19] |
袁振国. 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3):4-17.
|
[20] |
[22] 叶澜. 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J]. 教育研究, 2004(7):3-17.
|
[21] |
[37] 叶澜. 新时代中国教育学发展之断想[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1(5):3-9.
|
[23] |
瞿葆奎. 中国教育学百年(中)[J]. 教育研究, 1999(1):8-17.
|
[24] |
侯怀银. 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回顾与反思[J]. 教育研究, 2001(12):64-69.
|
[25] |
[26] 本刊编辑部. 2005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 教育研究, 2006(3):3-15.
|
[27] |
眭依凡. 高等教育强国:大学的使命与责任[J]. 教育发展研究, 2009(23):26-30.
|
[28] |
刘燕楠. 矛盾与困惑:当前教育研究问题的哲学反思[J]. 教育研究, 2016(9):11-18.
|
[29] |
本刊编辑部. 2012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 教育研究, 2013(2):9-20.
|
[30] |
杜岩岩, 牛军明. 教育强国背景下教育家型教师的内涵阐释、生成特征与系统造就[J]. 教育科学, 2023(5):1-8.
|
[31] |
李康. 安东尼·吉登斯[M] //杨善华, 谢立中. 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94.
|
[32] |
王光明, 张楠. 国际教育学研究发展趋势[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5(6):20-27.
|
[33]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加强教育实证研究,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第二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专题论坛”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联席会议”成果览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3):18-36.
|
[34] |
强建周, 赵军. 教育本质研究:基于方法论的反思[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108-113.
|
[35] |
石中英.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J]. 教育研究, 2004(1):11-20.
|
[36] |
潘懋元.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今天、明天与后天[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9):1-3.
|
[38] |
阿弗里卡·泰勒, 维罗妮卡·帕西尼-凯奇巴, 明迪·布莱瑟, 等. 学会融入世界:适应未来生存的教育[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5):137-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