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5-28)[2024-04-25].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5/28/content_5613746.htm.
|
[2] |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25)[2024-04-15].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
[3] |
政府工作报告[EB/OL]. (2024-03-12)[2024-04-15].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3/content_6939153.htm.
|
[4] |
程雪. 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知识互动模型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33.
|
[5] |
李枭鹰. 高等教育哲学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 156.
|
[6] |
刘苗苗, 钟友迪. 从I到T再到π:高校人才培养跨界行[EB/OL]. (2019-11-04)[2024-04-1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9n/2019_zt4/tjx/mntjj/201911/t20191104_406809.html.
|
[7] |
LEFEBVRE 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 Oxford:Blackwell, 1991:405-107.
|
[8] |
苏尚峰. 论学校空间的构成及其生产[J]. 教育研究, 2012(2):29-33.
|
[9] |
[15] 朱晓刚. 课程制度视角下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J]. 高校教育管理, 2016(6):46-50.
|
[10] |
阎光才. 理解本科教育:学科与专业、课程与教学[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76.
|
[11] |
SHAY S. Curricula at the boundaries[J]. Higher education, 2015, 71(6):767-779.
|
[12] |
郭威. 巴纳德组织理论研读[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12.
|
[13] |
谢辉.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及扩散机制研究[D]. 长沙: 中南大学, 2005: 66.
|
[14] |
陆国栋, 李拓宇. 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3):20-26.
|
[16] |
道格拉斯·C.诺思.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 上海: 格致出版社, 2011: 136.
|
[17] |
姜凤春. 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结构变革研究[M]. 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3: 137.
|
[18] |
杨连生, 文少保, 方运纪. 跨学科研究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7):52-54.
|
[19] |
苗东升. 系统科学大学讲稿[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84.
|
[20] |
W. 理查德·斯科特, 杰拉尔德·F. 戴维斯. 组织理论[M].高俊山,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37.
|
[21] |
柳欣源, 满莹. 比较与融合:高师院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创新理路[J]. 教育科学, 2024, 40(6):38-46.
|
[22] |
王嵩迪, 文雯. “跨界搭桥”:基于学术组织协同运作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24(3):93-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