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毅颖.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问题解析[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1):36-38.
|
[2] |
张铮, 刘法虎, 陈慧.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演进动因与发展机理[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4):158-164.
|
[3] |
宗诚, 王纾. 关联性:双高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基本遵循[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13):52-57.
|
[4] |
薛玉香. 浙江海洋学科专业设置研究:基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视域[J]. 教育研究, 2014(5):152-157.
|
[5] |
李梦卿, 邢晓.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要求、现实基础与提升路径[J]. 教育科学, 2020, 36(2):82-89.
|
[6] |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5-6.
|
[7] |
邓子云, 张放平. 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逻辑[J]. 现代教育管理, 2020(4):89-95.
|
[8] |
张红.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选择[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6):105-108.
|
[9] |
李梦卿, 刘晶晶. 我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逻辑、特征与机制[J]. 高等教育研究, 2018(2):45-53.
|
[10] |
范国睿. 美英教育生态学研究述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5(2):85-91.
|
[11] |
张晨钟, 唐爱民.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探析:以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为例[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20):39-46.
|
[12] |
SCOTT W R. Organizations:rational,natural,and open systems-tems[M]. Upper SaddleRiver: Prince Hall, 1987:91.
|
[13] |
冯弋江, 武丹, 廖国臣. 高职专业群集聚效应与优化路径: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为例[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2):28-32.
|
[14] |
马廷奇, 王俊飞. 从专业到专业群: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产业需求逻辑[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8):11-15.
|
[15] |
丁宗胜. 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逻辑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群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 2014, 35(2):9-12.
|
[16] |
李梦卿, 邢晓.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路径[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 41(5):72-79.
|
[17] |
易广波. 基于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河南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性研究[D].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11:4.
|
[18] |
中华职业教育社. 黄炎培教育文选[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155.
|
[19] |
赵子聪. 基于协同理论的产教融合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路径分析[D]. 杭州: 浙江大学, 2021:16.
|
[20] |
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6):77-90.
pmid: 10187248
|
[21] |
曹菲, 聂颖. 产业融合、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收入增长:基于海南省县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21(8):28-41.
|
[22] |
刘晶晶, 和震.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维度及内涵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 40(17):52-58.
|
[23] |
埃米尔·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0:4.
|
[24] |
加涅, 布里格斯, 韦杰. 教学设计原理[M]. 皮连生, 庞维国,等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226-227.
|
[25] |
刘晶晶, 和震.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维度及内涵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 40(17):52-58.
|
[26] |
袁洪志. 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4):52-54.
|
[27] |
李梦卿, 邢晓.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要求、现实基础与提升路径[J]. 教育科学, 2020, 36(2):82-89.
|
[28] |
刘晓. 高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组群逻辑与行动方略[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6):104-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