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5][6][19][20][21][23][24][27]礼记[M]. 钱玄, 钱兴奇, 徐克谦,注等译. 长沙: 岳麓书社, 2001:502、669、496、511、709、625、512、503、494、496、499.
|
[4] |
成守勇. 礼乐与世界:从文本《礼记》的观点看[J]. 人文杂志, 2012(1):39-44.
|
[7] |
[29] 成守勇. 礼乐生活——以文本《礼记》为中心[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9:46、144.
|
[8] |
周礼[M]. 钱玄, 钱兴奇, 王华宝,注等译. 长沙: 岳麓书社, 2001:206.
|
[9] |
鄯爱红. 儒家乐教思想与和谐社会[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4):40-45.
|
[10] |
梁漱溟. 中国——理性之国[M]//梁漱溟. 梁漱溟全集:第四卷.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1:474.
|
[11] |
孟子[M]. 杨伯峻, 杨逢彬,注译. 长沙: 岳麓书社, 2000:142.
|
[12] |
刘安. 淮南子[M]. 长沙: 岳麓书社, 2015:231.
|
[13] |
墨子[M].李小龙注译.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33.
|
[14] |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178.
|
[15] |
[16] 刘梦溪. 礼仪与文化传统的重建[N], 光明日报, 2004-4-28(B1).
|
[17] |
李玉生. 唐令与礼的关系析论[J]. 唐史论丛(第十辑),中国会议, 2008:40-54.
|
[18] |
刘海燕, 朱霖. 文化认同:中华礼仪传统的分析视角[J]. 中华文化论坛, 2009(2):59-64.
|
[22] |
成玮. “道”之二分与“文”之二分:欧阳修“文道关系”思想新论[C]//胡晓明.中国文论的思想与智慧.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236.
|
[25] |
姜勇, 柳佳炜. 论教育研究的中国道路[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1(5):1-9.
|
[26] |
张全峰.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文化认同研究[D].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 2018:113.
|
[28] |
冯克诚.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与教育文论选读[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