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3]  程刚, 郭瞻予. 知识的批判[M]. 沈阳: 辽海出版社,2000:314、315.
											 											 | 
										
																													
																						| [2] | 
																						 
											 [4]  潘洪建. 致知与致思:课程改革的知识论透视[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112、145.
											 											 | 
										
																													
																						| [5] | 
																						 
											 [英]  查·帕·斯诺. 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M]. 陈恒六, 刘兵,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 3.
											 											 | 
										
																													
																						| [6] | 
																						 
											 [8] [23] [美]  彼得·法乔恩.批判性思维,思考让你永远年轻[M]. 李亦敏,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12、9.
											 											 | 
										
																													
																						| [7] | 
																						 
											 [22] [美]  理查德·保罗, 琳达·埃尔德. 批判性思维工具[M]. 焦方芳,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16、18.
											 											 | 
										
																													
																						| [9] | 
																						 
											 [德]  卡尔·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112.
											 											 | 
										
																													
																						| [10] | 
																						 
											  石磊, 崔晓天, 王忠. 哲学新概念词典[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143.
											 											 | 
										
																													
																						| [11] | 
																						 
											 [24]  董毓. 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0、3.
											 											 | 
										
																													
																						| [12] | 
																						 
											  潘立勇. 关于人文学科、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4):16-23.
											 											 | 
										
																													
																						| [13] | 
																						 
											  不详.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六卷)[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 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760.
											 											 | 
										
																													
																						| [14] | 
																						 
											  韩军.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85.
											 											 | 
										
																													
																						| [15] | 
																						 
											  Stephen Gaukroger.  Objectivity: A Very Shour Industruc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4-9.
											 											 | 
										
																													
																						| [16] | 
																						 
											  张良. 课程知识观研究——从表征主义到生成主义[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33.
											 											 | 
										
																													
																						| [17] | 
																						 
											  王峰. 意义诠释与未来时间维度——探索一种意义诠释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03.
											 											 | 
										
																													
																						| [18] | 
																						 
											  罗国杰. 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应用伦理学卷[M]. 吉林: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 412.
											 											 | 
										
																													
																						| [19] | 
																						 
											 [美]  郭颖颐.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M]. 雷颐,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9: 16.
											 											 | 
										
																													
																						| [20] | 
																						 
											  陈其荣. 唯科学主义:基本特征、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其超越[C].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
											 											 | 
										
																													
																						| [21] | 
																						 
											 [英]  卡尔·波普尔. 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 傅季重, 纪树立,周昌忠,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4.
											 											 | 
										
																													
																						| [23] | 
																						 
											  徐文彬, 魏同玉. 教育研究中的单向度思维及其突破[J]. 教育科学, 2020,36(5):41-48.
											 											 | 
										
																													
																						| [25] | 
																						 
											 [英]  戴维·伯姆. 论对话[M]. 王松涛,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6.
											 											 | 
										
																													
																						| [26] | 
																						 
											  孟建伟. 论科学的人文价值[J].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8,14(8):56-69.
											 											 | 
										
																													
																						| [27] | 
																						 
											  王成兵. 再论杜威的共同体观——兼谈杜威哲学的当代意义研究工作的思路[J].学术论坛, 2009(12):13-17.
											 											 | 
										
																													
																						| [28] | 
																						 
											  于永昌. 生态化教学[M].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37.
											 											 | 
										
																													
																						| [29] | 
																						 
											  杜惠洁, (德)舒尔茨.德国跨学科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 2005(8):28-32.
											 											 | 
										
																													
																						| [30] | 
																						 
											  刘艳侠, 刘铁芳. 走向人生的通识教育:一种课程实施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3(1):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