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29] 邹红军, 柳海民. 杜威“儿童中心”论在中国:历史回望、基本共识与遗留问题[J]. 教育学报, 2020(4):119-128.
|
[2] |
[18] [39] 丁道勇. 儿童不是中心——对杜威教学思想的再认识[J]. 全球教育展望, 2016(11):110-128.
|
[3] |
林海亮, 李雪. 儿童中心:事实还是理想?[J]. 教育科学研究, 2010(7):25-28.
|
[4] |
[13] 卜玉华. 解读“儿童中心观”——一种历史的眼光[J]. 学前教育研究, 2002(4):7-10.
|
[5] |
张斌贤, 王慧敏. “儿童中心”论在美国的兴起[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4(1):108-122.
|
[6] |
舒新城. 现代教育方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0:31.
|
[8] |
[10] [15] [16] [17] [美] 杜威.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41、41、13、3-4、114.
|
[9] |
[31] 单中惠, 王凤玉. 杜威在华教育讲演[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217-237、237.
|
[11] |
刘晓东.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158-170.
|
[12] |
郭晓明. 给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以应有的评价[J]. 教育科学, 1988,4(3):5-8.
|
[14] |
陈鹤琴. “活教育”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批判我的教育思想[J]. 学术月刊, 1959(6):54-57.
|
[19] |
[41] 蒋雅俊. 杜威儿童与课程研究[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7:45-49、45-49.
|
[20] |
[美] 杜威.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256.
|
[21] |
邹红军, 柳海民. 杜威的“探究认识论”与探究学习[J]. 全球教育展望, 2018(5):56-70.
|
[22] |
何群, 吕家乡. 儿童本位论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J].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6):63-66.
|
[23] |
唐俟.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J]. 新青年, 1919(6):555-562.
|
[24] |
蒋风.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M]. 石家庄: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7:11.
|
[25] |
冯乐堂. “儿童本位论”的历史考察与反思[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2):73-75.
|
[26] |
王利娟. 周作人“儿童本位”观的理论资源及脉络[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4(6):42-53.
|
[27] |
朱自强. 朱自强学术文集(3):儿童文学概论[M]. 南昌: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5:47.
|
[28] |
刘晓东. 儿童本位:从现代教育的原则到理想社会的生成[J]. 全球教育展望, 2014(5):64-77.
|
[30] |
[法] 卢梭. 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82:91.
|
[32] |
杨汉麟. 试论杜威的教育观与儿童中心主义的原则区别[J].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85(1):102-108.
|
[33] |
高广孚. 杜威教育思想[M]. 台北: 水牛出版社, 1981:36.
|
[34] |
陈峰津. 杜威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5:102-104.
|
[35] |
郑金洲. 教育通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35-336.
|
[36] |
韩延明. 新编教育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137.
|
[37] |
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85.
|
[38] |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 教育学基础[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28.
|
[40] |
田良臣, 胡冰洁. 中国语境下杜威教育思想的误读与澄清[J]. 教育科学研究, 2017(11):89-92.
|
[42] |
方卫平. 输入与传播——从“儿童中心主义”到“儿童本位论”[J].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2):8-15.
|
[43] |
Freire P. Pedagogy in Process: The Letters to Guinea Bissau[M]. New York: Seabury Press, 197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