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4-08-27(1).
|
[2]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N]. 人民日报,2025-01-20(1).
|
[3] |
李贵安, 杨博谛. 教育家型教师的内涵、素养与成长路径[J]. 现代教育管理, 2023(6):109-118.
doi: 10.16697/j.1674-5485.2023.06.012
|
[4]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8-02-01(1).
|
[5] |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18(9):31-34.
|
[6] |
庞立生, 李铁铮.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内涵与价值旨趣[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6):8-14.
|
[7] |
张志勇, 史新茹.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演进逻辑、本质内涵和时代价值[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11):1-6.
|
[8] |
叶澜, 白益民, 王枬, 等.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26.
|
[9] |
陈向明, 曲霞. 师徒互动对实习生学做教师的影响[J]. 教育科学, 2021, 37(5):36-48.
|
[10] |
胡超霞, 唐松林. 从教书匠到燃灯者:教师公民教育自觉的蒙昧与唤醒[J]. 当代教育论坛, 2020(2):39-47.
|
[11] |
林锦屏, 冯佳佳, 张博文, 等. 国内外情感地理研究热点、内涵及意义:基于文献计量与可视化[J]. 热带地理, 2022, 42(6):939-951.
doi: 10.13284/j.cnki.rddl.003493
|
[12] |
刘庆昌. 教育是一种情感实践[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4(4):143-151.
|
[13] |
傅建明, 李勇. 教育学基础[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231-232.
|
[14] |
孙杰远. 论教育家精神[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4(6):44-52.
|
[15] |
张博, 徐祖胜. 高校教师核心素养理论建构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 2022(11):274-280.
|
[16] |
薛忠英. 教学学术与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J]. 现代教育管理, 2014(3):70-74.
|
[17] |
肖龙. “好导师”的角色类型与师德特征:基于江苏省“十佳导师”候选人事迹的文本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4):21-26.
|
[18] |
闫建璋, 郭赟嘉. 道德人:大学教师身份的伦理旨归[J]. 高等教育研究, 2013, 34(11):60-65.
|
[19] |
洪早清. 教师专业成长:认同、养成、生发[J]. 课程·教材·教法, 2013, 33(12):99-105.
|
[20] |
刘勇, 刘金伟. 叙之以“情”: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共情视域[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7):19-26.
|
[21] |
岳潇, 卢黎歌. 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与弘扬路径[J]. 思想教育研究, 2023(11):38-43.
|
[22] |
潘玉腾. 教育强国视域下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逻辑理路[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3(10):36-45.
|
[23] |
杜岩岩, 牛军明. 教育强国背景下教育家型教师的内涵阐释、生成特征与系统造就[J]. 教育科学, 2023, 39(5):1-8.
|
[24] |
马志娟, 张艳娣. 成人质变学习理论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 成人教育, 2016, 36(5):35-38.
|
[25] |
王鉴, 王子君. 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从破“五唯”到立“四有”[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6):88-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