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鲁白. 人工智能与未来学校、未来教育[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4):20-22.
|
[2] |
李伯聪. 哲学视野中的“物”和“器”与“物理”和“器理”[J]. 哲学分析, 2021(3):104-119.
|
[3] |
唐玉溪, 何伟光.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何以存在:规定、窘境与超越[J]. 中国远程教育, 2022(10):21-39.
|
[4] |
乌琨, 罗丽. 试论信息、知识、智能、实践的全息统一性[J]. 情报杂志, 2018(5):21-51.
|
[5] |
周美云. 机遇、挑战与对策: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变革[J]. 现代教育管理, 2020(3):110-116.
doi: 10.16697/j.1674-5485.2020.03.017
|
[6] |
丁小浩.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5):8-14.
|
[7] |
王天恩. 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造世伦理[J]. 哲学分析, 2019(5):30-40.
|
[8] |
陈丽, 何歆怡, 郑勤华, 等. 重构认识论基础:成人终身学习的新知识观[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3(1):1-8.
|
[9] |
哈尔特穆特·罗萨. 加速: 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M].董璐,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83.
|
[10] |
刘宗祥, 屈文. 回眸“知识爆炸”论[J]. 图书与情报, 2002(2):23-24.
|
[11]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78.
|
[12] |
迈克尔·扬. 把知识带回来: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建构到社会实在论的转向[M].朱旭东,文雯,许甜,等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2.
|
[13] |
邬大光. 教育的记忆与人才培养惯性[J]. 教育家, 2021(13):6-8.
|
[14] |
项赠. 新时代“大先生”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20):22-25.
|
[15] |
汪丁丁. 知识动力学与文化传统变革的三类契机[J]. 战略与管理, 2001(1):77-81.
|
[16] |
[17] 周丽昀, 王天恩, 王国豫, 等. 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的跨学科对话:从“交叉”到“融合”[J]. 哲学分析, 2021(5):181-195.
|
[18] |
游旭群. 探索部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道路[J]. 高校教育管理, 2022(9):1-5.
|
[19] |
秦晓珠, 李晨晖, 麦范金. 大数据知识服务的内涵、典型特征及概念模型[J]. 情报资料工作, 2013(2):18-22.
|
[20] |
周作宇. 民间教育学:泛在的教育学形态[J]. 教育研究, 2021(3):53-75.
|
[21] |
竹内弘高, 野中郁次郎. 知识创造的螺旋:知识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M].李萌,译.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21.
|
[22] |
陈增照, 石雅文, 王梦珂. 人工智能助推教育变革的现实图景:教师对ChatGPT的应对策略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2):75-85.
|
[23] |
辛鸣. 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5:102.
|
[24] |
郭璇瑄, 陶红. 数字经济赋能职业教育适应性研究[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1):65-74.
|
[25]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R].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103.
|
[26] |
闫守轩, 佟金泽.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学情感的价值、特征及培育[J]. 教育科学, 2023(5):31-36.
|
[27] |
刘宝存, 黄秦辉. 基于CIPP模型的在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23-35.
|
[28] |
陈运超. 论在线教学对学校教育的再造[J]. 重庆高教研究, 2020(4):120-128.
|
[29] |
倪静, 陈恩伦, 叶明裕. 中西部高等教育空间竞争力生成逻辑:产业集群与高校集群[J]. 现代教育管理, 2022(7):46-55.
doi: 10.16697/j.1674-5485.2022.07.005
|
[30] |
马廷奇, 刘思远. 新工业革命时代工程人才就业技能新需求与培养模式改革[J]. 现代教育管理, 2022(5):91-99.
doi: 10.16697/j.1674-5485.2022.05.011
|
[31] |
马博虎. 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高校二级学院治理研究[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36-42.
|
[32] |
张力元. 英美高校数字人文教育模式分析与启示[J]. 现代教育管理, 2020(10):122-128.
doi: 10.16697/j.1674-5485.2020.10.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