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EB/OL].(2019-12-15)[2022-12-25]. http://www.gov.cn/zhengce/2019-12/15/content_5461432.htm.
|
[2] |
“双减”背景下,教师压力和负担会不会增加?教育部回应[EB/OL].(2021-09-08)[2022-12-26].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53730/mtbd/202109/t20210908_560839.html.
|
[3] |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EB/OL].(2022-04-02)[2022-12-27].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14/content_5685205.htm.
|
[4] |
张家军, 闫君子. 中小学教师负担:减与增的辩证法[J]. 教育研究, 2022(5):149-159.
|
[5] |
龙宝新, 杨静, 蔡婉怡. 中小学教师负担的生成逻辑及其纾解之道:基于对全国27个省份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的分析[J]. 当代教育科学, 2021(5):62-71.
|
[6] |
何东林. 教师减负,先弄清“减什么”[J].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 2021(2):20-21.
|
[7] |
保罗·康纳顿. 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2.
|
[8] |
英博. 教育政策基础[M].史明洁,等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75.
|
[9] |
吴康宁. 理解“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1):6-9.
|
[10] |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25-34.
|
[11] |
WILSON F. South Africa:poverty under duress[J]. Africa research bulletin economic financial & technical, 1996(1):18978B-18979A.
|
[12] |
梁红梅, 吴崇文, 侯月明. 中小学教师工作内容:现实样态、结构困境与调适策略[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1):60-68.
|
[13] |
阿马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丁真,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62.
|
[14] |
钟景迅, 刘泱. 教师减负的悖论:去专业化的困境与再专业化的陷阱[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6):80-90.
|
[15] |
孙国敏. 三维资本与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关系研究:以华中地区三所农业院校为例[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6:28.
|
[16] |
LUTHANS F, LUTHANS W, LUTHANS C.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 Business horizons, 2004(1):45-50.
|
[17] |
王钢, 张大均.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职业压力与工作绩效: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 心理学探新, 2017(3):269-274.
|
[18] |
李函颖. 人际关系会影响教师晋升吗:佐治亚大学教师晋升评价的学系人际关系调查[J]. 高校教育管理, 2018(5):97-104.
|
[19] |
盖阔, 李广. 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成就、问题与策略:基于全国8个省份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样态调查[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107-116.
|
[20] |
李新翠. 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结构、水平与类型[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1(2):82-89.
|
[21] |
张倩. 从资源配置到制度安排:国际比较视域下的教师减负[J]. 教育研究, 2022(2):29-43.
|
[22] |
李新翠. 中小学教师工作量的超负荷与有效调适[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2):56-60.
|
[23] |
赵健. 技术时代的教师负担: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新视角[J]. 教育研究, 2021(11):151-159.
|
[24] |
陶莉莉.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现状调查[J]. 心理月刊, 2020(14):10-11.
doi: 10.19738/j.cnki.psy.2020.14.004
|
[25] |
贾辉. 三维资本视角下失地农民非农就业扶助机制研究:基于对北京市大兴区的调研[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7(5):84-96.
|
[26] |
皮埃尔·布迪厄.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华康德,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133.
|
[27] |
全晓洁. 教师认知学业负担的逻辑理路及优化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20):49-52.
|
[28] |
鲁林岳. 综合辩证论“减负”[J]. 教育研究, 2007(5):69-72.
|
[29] |
周琴, 陈思雨, 邓玉. 外生性压力源对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表现的影响:基于自我效能感的遮掩效应[J]. 教育科学, 2023(4):47-54.
|
[30] |
约瑟夫·E. 奥恩. 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M].李海燕,王秦辉,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70.
|
[31] |
秦旭芳, 刘慧娟. 教师情绪劳动失调窘境与理性化调控[J]. 教育发展研究, 2016(10):41-45.
|
[32] |
龙宝新. 中小学学业负担的增生机理与根治之道:兼论“双减”政策的限度与增能[J]. 南京社会科学, 2021(10):146-155.
|
[33] |
张家军, 曾照瑶. 中小学教师负担的表征、来源及治理[J]. 现代教育管理, 2023(12):61-71.
|
[34] |
代薇, 谢静, 崔晓楠. 赋权与增能: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减负增效”路径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3):35-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