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岩. “守城”到“攻城”: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转向[J]. 探索与争鸣, 2020(1):26-28.
|
[2] |
操太圣. 知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于新文科建设之内在逻辑的思考[J]. 南京社会科学, 2020(2):130-136.
|
[3] |
金生鈜. 教育研究的逻辑[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262.
|
[4] |
李友梅. “从实求知”与作为研究范式的“江村学”[J]. 江苏社会科学, 2017(1):53-59.
|
[5] |
陈桂生. 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9(3):33-40.
|
[6] |
李政涛. 教育学的悲哀和尊严[J]. 教师之友, 2003(8):65-66.
|
[7] |
吴钢. 论教育学的终结[J]. 教育研究, 1995(7):19-24.
|
[8] |
[20][21] 赵奎英. “新文科”“超学科”“共同体”:面向解决生活世界复杂问题的研究与教育[J]. 南京社会科学, 2020(7):130-135.
|
[9] |
樊振佳. “新文科”语境下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建设:话语、逻辑与路径[J]. 情报资料工作, 2021, 42(1):28-36.
|
[10] |
王兆璟. 新文科建设与教育学的时代变革[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6(5):31-35.
|
[11] |
姜宗强. 对话意识:新文科背景下哲学学科发展的新思路[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6(5):26-30.
|
[12] |
段禹, 崔延强. 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向[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2(2):149-156.
|
[13] |
李子腾, 柳海民. 教育学知识生产的现代性危机及其后现代重构[J]. 教育科学, 2020, 36(3):40-45.
|
[14] |
向玉琼. 超越理性知识:论环境治理的知识更新[J]. 人文杂志, 2020(3):97-104.
|
[15] |
操太圣. 新文科建设的效用:知识生产与教养培育[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28(1):15-18.
|
[16] |
[23] 白强. 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与学科建设创新[J]. 大学教育科学, 2020(3):31-38.
|
[17] |
[26] 马廷奇, 许晶艳.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学科建设模式创新[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2):66-71.
|
[18] |
周星, 任晟姝.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科综合性发展的思考[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142-150.
|
[19] |
郝丹, 郭文革. 知识生产新模式的基本特征与反思:基于库恩科学理论评价标准的考察[J]. 教育学术月刊, 2019(3):3-12.
|
[22] |
[25] 武学超. 模式3知识生产的理论阐释:内涵、情境、特质与大学向度[J]. 科学学研究, 2014, 32(9):1297-1305.
|
[24] |
吴飞, 段竺辰. 从独思到人机协作:知识创新模式进阶论[J]. 浙江学刊, 2020(5):94-104.
|
[27] |
黄瑶, 王铭. 试析知识生产模式Ⅲ对大学及学科制度的影响[J]. 高教探索, 2017(6):10-17.
|
[28] |
龙宝新. 中国新文科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路向[J]. 南京社会科学, 2021(1):135-143.
|
[29] |
叶澜. 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4:322-325.
|
[30] |
李友梅. 从费孝通《江村经济》谈知识生产[J]. 江苏社会科学, 2020(5):44-52.
|
[31] |
叶澜. 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教育精神与智慧[J]. 教育研究, 2018, 39(6):4-7.
|
[32] |
刘锦英. 行动者网络理论:创新网络研究的新视角[J]. 科学管理研究, 2013, 31(3):14-17.
|
[33] |
李栋. 教育理论的实践转化机制研究:基于教育主体“情感体验”生成的维度[J]. 教育科学, 2022, 38(1):27-34.
|
[34] |
李栋. 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想象力:基于知识生产与理论重建的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4):1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