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冯永刚. 制度建构:儿童道德启蒙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4):16-20.
											 											 | 
										
																													
																						| [2] | 
																						 
											 [英]  约翰·罗素. 教育与美好生活[M].杨汉麟, 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 57.
											 											 | 
										
																													
																						| [3] | 
																						 
											  唐君毅. 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4.
											 											 | 
										
																													
																						| [4] | 
																						 
											  谭光鼎. 教育社会学:第2版[M]. 台北: 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16: 95.
											 											 | 
										
																													
																						| [5] |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54.
											 											 | 
										
																													
																						| [6] | 
																						 
											  钱理群. 情系教育——教师与青年篇[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155.
											 											 | 
										
																													
																						| [7] | 
																						 
											 [美]  约翰·杜威.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2版[M].赵祥麟, 任钟印,吴志宏,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25、7.
											 											 | 
										
																													
																						| [8] | 
																						 
											 [美]  鲍尔斯, 金蒂斯. 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王佩雄, 等译.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57.
											 											 | 
										
																													
																						| [9] | 
																						 
											  曹瑞, 孟四清, 麦清. 中学生德育环境状况的基本判断与建议——基于2011年全国中学生德育环境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12(22):29-34.
											 											 | 
										
																													
																						| [10] | 
																						 
											  舒星宇, 周建芳. 家庭变迁背景下家庭功能的现况与问题——以南京市为例[J]. 社会工作, 2013(5):87-95.
											 											 | 
										
																													
																						| [11] | 
																						 
											 OECD Family Database. http://www.oecd.org/els/family/SF_3_1_Marriage_and_divorce_rates.pdf .
											 											 | 
										
																													
																						| [12] | 
																						 
											  民政部. 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08-16)[2021-03-08].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 .
											 											 | 
										
																													
																						| [13] | 
																						 
											  AMATO P R, CHEADLE J E. Parental divorce,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 a comparison of adopted and biological children[J].  Social forces, 2008(3):1139-1161.
											 											 | 
										
																													
																						| [14] | 
																						 
											  PETERSON J L, ZILL N. Marital disruptio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behavior problems in children[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86(2):295-307.
											 											 | 
										
																													
																						| [15] | 
																						 
											  夏勇. 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长期效应[J].  心理学发展与教育, 1991(2):7-13.
											 											 | 
										
																													
																						| [16] | 
																						 
											  林崇德.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特点[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1):54-61.
											 											 | 
										
																													
																						| [17] | 
																						 
											  BAKER B L, BLACHER J, CRNIC K A, et al. Behavior problems and parenting stress in families of three-year-old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evelopmental delays[J].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2002(6):433-444.
											 											 | 
										
																													
																						| [18] | 
																						 
											  KARMAKAR R. The impact of perception of consistency and inconsistency in parenting style on pro-social motives of adolescents[J].  Social psychology and society, 2017(2):101-115.
											 											 | 
										
																													
																						| [19] | 
																						 
											  STORMSHAK E A, BIERMAN K L, MCMAHON R J, et al. Parenting practices and child disruptive behavior problems in early elementary school[J].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2000(1):17-29.
											 											 | 
										
																													
																						| [20] | 
																						 
											  张垠, 陈婷, 马智群. 我国儿童虐待研究现状及展望——基于文献计量法的研究[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0(1):23-28.
											 											 | 
										
																													
																						| [21] | 
																						 
											  刘文婧, 许志星, 邹泓.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人格类型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6):625-633.
											 											 | 
										
																													
																						| [22] | 
																						 
											 [美]  约翰·桑特洛克. 青少年心理学[M].寇彧, 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262-282.
											 											 | 
										
																													
																						| [23] | 
																						 
											  肖文娥, 邢玉凤, 梁金辉. 初中学生品德发展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 教育研究, 2002(10):70-76.
											 											 | 
										
																													
																						| [24] | 
																						 
											  徐萍萍, 王介君.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自律道德发展的影响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14(6):97-101.
											 											 | 
										
																													
																						| [25] | 
																						 
											 [美]  梅拉妮·基伦, 朱迪思·斯梅塔娜. 道德发展手册[M].杨绍刚, 刘春琼,等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716.
											 											 | 
										
																													
																						| [26] | 
																						 
											  王明忠, 杜秀秀, 周宗奎. 粗暴养育的内涵、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3):379-391.
											 											 | 
										
																													
																						| [27] | 
																						 
											  苗甜, 王娟娟, 宋广文. 粗暴养育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中国特殊教育, 2018(6):71-77.
											 											 | 
										
																													
																						| [28] | 
																						 
											 [美]  约翰·杜威.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2版[M].赵祥麟, 任钟印,吴志宏,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25、7.
											 											 | 
										
																													
																						| [29] | 
																						 
											  孙孔懿.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73.
											 											 | 
										
																													
																						| [30] | 
																						 
											 [美]  古德莱得.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修订版 [M].苏智欣, 胡玲,陈建华,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64、80.
											 											 | 
										
																													
																						| [31] | 
																						 
											 [美]  乔恩·威特. 社会学的邀请[M].林聚任, 等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221.
											 											 | 
										
																													
																						| [32] | 
																						 
											  刘铁芳. 新教育的精神——重温逝去的思想传统[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89.
											 											 | 
										
																													
																						| [33] | 
																						 
											  吴康宁, 等. 教育改革的社会支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334、368.
											 											 | 
										
																													
																						| [34] | 
																						 
											  NODDINGS N. Critical lessons: what our school should teach[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19.
											 											 | 
										
																													
																						| [35] | 
																						 
											 [美]  古德莱得.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修订版 [M].苏智欣, 胡玲,陈建华,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64、80.
											 											 | 
										
																													
																						| [36] | 
																						 
											 [美]  凯文·瑞安, 卡伦·博林. 在学校中培养品德:将德育引入生活的实践策略[M].苏静,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