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尚俊杰, 缪蓉, 吴筱萌, 等. 中国学习计划报告(2018)[R]. 北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暨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2019.
											 											 | 
										
																													
																						| [2] | 
																						 
											  王乃考. 发生学视野下文化生产的历史与规律[J]. 现代传播, 2017(11):111-116.
											 											 | 
										
																													
																						| [3] | 
																						 
											  吴月刚, 张岳嵩, 刘达. 发生学视角下的极端民族主义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7(11):18-22.
											 											 | 
										
																													
																						| [4] | 
																						 
											  MINSKYM L, PAPERT S A. Perceptrons: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ational Geometry[M]. Cambridge: MIT Press, 1969: 227-246.
											 											 | 
										
																													
																						| [5] | 
																						 
											  HOPFIELD J J. Neural Networks and Physical Systems With Emergent Collective Computational Abiliti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82,79(8):2554-2558. 
											 												 
																									doi: 10.1073/pnas.79.8.2554
																																					pmid: 6953413
																							 											 | 
										
																													
																						| [6] | 
																						 
											  RUMELHART D E, HINTON G E, WILLIAMS R J. Learning Internal Representation by Back-Propagation of Errors[J]. Nature, 1986,323(6088):533-536.
											 											 | 
										
																													
																						| [7] | 
																						 
											  胡越, 罗东阳, 花奎, 等. 关于深度学习的综述与讨论[J]. 智能系统学报, 2019(1):1-19.
											 											 | 
										
																													
																						| [8] | 
																						 
											  余凯, 贾磊, 陈雨强, 等. 深度学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50(9):1799-1804.
											 											 | 
										
																													
																						| [9] | 
																						 
											  MARTON F, SALJO R. 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I-Out Come and Proces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6 (46):4-11.
											 											 | 
										
																													
																						| [10] | 
																						 
											  雷刚. 从AECT定义演变看教育技术发展趋势[J]. 中国电化教育, 2008(12):13-15.
											 											 | 
										
																													
																						| [11] | 
																						 
											  何玲, 黎加厚.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 现代教学, 2005(5):29-30.
											 											 | 
										
																													
																						| [12] | 
																						 
											  [法] 埃德加·莫兰. 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 陈一壮,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1-12.
											 											 | 
										
																													
																						| [13] | 
																						 
											  沈霞娟, 张宝辉, 曾宁. 国外近十年深度学习实证研究综述——主题、情境、方法及结果[J]. 电化教育研究, 2015(1):111-119.
											 											 | 
										
																													
																						| [14] | 
																						 
											  戴歆紫, 王祖浩. 国外深度学习的分析视角和评价方法[J]. 外国教育研究, 2017(10):45-58.
											 											 | 
										
																													
																						| [15] | 
																						 
											  [美] R.基恩·索耶. 剑桥学习手册[M]. 徐晓东,等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1.
											 											 | 
										
																													
																						| [16] | 
																						 
											  周加仙, 舒新越. 教育神经科学的价值和学科发展的挑战[J]. 全球教育展望, 2017(6):3-10.
											 											 | 
										
																													
																						| [17] | 
																						 
											  李恒威. 意识:从自我到自我感知感[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57.
											 											 | 
										
																													
																						| [18] | 
																						 
											  胡红杏. 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活动[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45(6):165-172.
											 											 | 
										
																													
																						| [19] | 
																						 
											  赵汀阳. 论可能的生活[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119.
											 											 | 
										
																													
																						| [20] | 
																						 
											  [丹] 克努兹·伊列雷斯. 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M]. 孙玫璐,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20.
											 											 | 
										
																													
																						| [21] | 
																						 
											  张明, 董波, 陈艾睿. 教育神经学:心、脑与教育整合[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4):24-32.
											 											 | 
										
																													
																						| [22] | 
																						 
											  钱旭升. 论深度教学的发生机制[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9):68-74.
											 											 | 
										
																													
																						| [23] | 
																						 
											  赵汀阳. 第一哲学的支点[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235.
											 											 | 
										
																													
																						| [24] | 
																						 
											  包亚明.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141.
											 											 | 
										
																													
																						| [25] | 
																						 
											  沈书生. 从教学结构到学习结构:智慧学习设计方法取向[J]. 电化教育研究, 2018(8):99-104.
											 											 | 
										
																													
																						| [26] | 
																						 
											  沈书生. 设计学习事件:指向学习的层次[J]. 电化教育研究, 2019(10):5-11.
											 											 | 
										
																													
																						| [27] | 
																						 
											  杜岩岩, 黄庆双. 在线深度学习的发生机理与促进策略[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6):58-62.
											 											 | 
										
																													
																						| [28] | 
																						 
											  黄荣怀, 杨俊峰, 胡永斌. 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J]. 开放教育研究, 2012(1):75-84.
											 											 | 
										
																													
																						| [29] | 
																						 
											  刘同舫. 现代技术文化之拯救与超越——以海德格尔的技术文化观为基点[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0(3):87-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