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殷玉新, 楚婷. 教育学术研究中的“理论框架”运用问题及其建构[J]. 全球教育展望, 2022, 51(1):23-35.
											 											 | 
										
																													
																						| [2] | 
																						 
											 [40][41][46]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 徐辉,陈晓菲,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297、2、315、157.
											 											 | 
										
																													
																						| [3] | 
																						 
											  黄永玉. 比我老的老头[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128.
											 											 | 
										
																													
																						| [4] | 
																						 
											  孙雪连, 李刚. 参与民主: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1):29-34.
											 											 | 
										
																													
																						| [5] | 
																						 
											  袁振国. 教育政策学[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373.
											 											 | 
										
																													
																						| [6] | 
																						 
											  谢维和, 陈超.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走向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教育政策数量变化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3):1-8.
											 											 | 
										
																													
																						| [7] | 
																						 
											  朱美霞, 王举. 理想教育政策的逻辑体系探究:实践共同体的视野[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8(5):110-116.
											 											 | 
										
																													
																						| [8] | 
																						 
											 [21] 康德.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下[M]. 刘晓芒,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157、384.
											 											 | 
										
																													
																						| [9] | 
																						 
											 [44] 张楚廷. 教育哲学[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162.
											 											 | 
										
																													
																						| [10] | 
																						 
											  董云川. 道与不道[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6:5.
											 											 | 
										
																													
																						| [11] | 
																						 
											  贺来. 超越理想主义与犬儒主义的“辩证法”: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分析[J]. 学术月刊, 2014, 46(1):53-61.
											 											 | 
										
																													
																						| [12] | 
																						 
											  孙玉红.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6.
											 											 | 
										
																													
																						| [13] | 
																						 
											  沈宝钢. 黑格尔论伪善的三重形态:兼与儒家乡愿比较[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1):29-35.
											 											 | 
										
																													
																						| [14] | 
																						 
											  宋以国. 现时代教育中的犬儒主义批判及其超越[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20:38.
											 											 | 
										
																													
																						| [15] | 
																						 
											  李立.  试论休谟、康德和玻姆的因果观[D].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17:摘要.
											 											 | 
										
																													
																						| [16] | 
																						 
											 [43]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M]. 赵晓晴,张鑫毅,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56、6.
											 											 | 
										
																													
																						| [17] | 
																						 
											  迈克尔·加扎尼加.  谁说了算?自由意志的心理学解读[M]. 闾佳,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前言.
											 											 | 
										
																													
																						| [18] | 
																						 
											 [24][36][37][39] 朱迪亚·珀尔. 因果论:模型、推理和推断[M].  刘礼, 等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2:427、352、33、411、26.
											 											 | 
										
																													
																						| [19] | 
																						 
											  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150.
											 											 | 
										
																													
																						| [20] | 
																						 
											  熊良斌, 周志娟. 归因方式理论概述[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6):388.
											 											 | 
										
																													
																						| [22] | 
																						 
											  裘江杰. 实际因果的形式化模型[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21, 38(6):27-33.
											 											 | 
										
																													
																						| [23] | 
																						 
											  黑格尔. 小逻辑[M]. 贺麟,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293.
											 											 | 
										
																													
																						| [25] | 
																						 
											  项贤明. 作为科目、学科和科学的教育学[J]. 教育研究, 2019, 40(9):44-55.
											 											 | 
										
																													
																						| [26] | 
																						 
											  迪特里希·本纳, 彭韬. 教育行动中的三种因果性及其对实践、理论和研究的意义[J]. 教育研究, 2022, 43(5):59-69.
											 											 | 
										
																													
																						| [27] | 
																						 
											  郭娇, 吴寒天. 大数据时代的因果推断:教育政策评估的新路径[J]. 重庆高教研究, 2022, 10(4):39-48.
											 											 | 
										
																													
																						| [28] | 
																						 
											  高进, 张家贺. 因果有痕:比较教育研究中的过程追踪法[J]. 比较教育研究, 2022, 44(9):20-29.
											 											 | 
										
																													
																						| [29] | 
																						 
											  梁玉成, 贾小双. 数据驱动下的自主行动者建模[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6):31-34.
											 											 | 
										
																													
																						| [30] | 
																						 
											  贾小双. 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分析:潜在结果模型,因果网络模型与ABM[J]. 社会研究方法评论, 2022, 1(1):207-246.
											 											 | 
										
																													
																						| [31] | 
																						 
											  GROSS N. The structure of causal chains[J]. Sociological theory, 2018, 36(4):1-25. 
											 												 
																									doi: 10.1177/0735275118759382
																																			 											 | 
										
																													
																						| [32] | 
																						 
											  INAYATULLAH S. Six pillars: futures thinking for transforming[J]. Foresight, 2008, 10(1):4-21.
											 											 | 
										
																													
																						| [33] | 
																						 
											  沈欣忆, 王晓梅, 郑勤华, 等. 我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第三方质量监测:“组织管理”维度的分析[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8(5):11-18.
											 											 | 
										
																													
																						| [34] | 
																						 
											  马克斯·韦伯.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 胡景北,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17.
											 											 | 
										
																													
																						| [35] | 
																						 
											  刘江. 从制度—结构视角和行动者视角到社会因果机制分析: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的视角转向[J]. 社会工作, 2019(6):88-101.
											 											 | 
										
																													
																						| [38] | 
																						 
											  龚晓康. “知行合一”:复归本体的明觉与能动[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3(5):21-28.
											 											 | 
										
																													
																						| [42] | 
																						 
											 哈佛委员会.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 李曼丽,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4.
											 											 | 
										
																													
																						| [45] | 
																						 
											  王一军. 哈佛课程改革与学术文化的耦合[J]. 江苏高教, 2020(1):76-87.
											 											 | 
										
																													
																						| [47] | 
																						 
											  FERNANDEZ F, BAKER D P, FU Y C, et al.  A symbiosis of access: proliferating STEM PhD training in the U.S. from 1920—2010[J]. Minerva, 2021(59):79-98.
											 											 | 
										
																													
																						| [48] | 
																						 
											  董云川. 找回大学精神[M].第四版.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101-105.
											 											 | 
										
																													
																						| [49] | 
																						 
											  吴景松. 哈佛、伦敦和筑波大学管理体制变革重点之比较和借鉴[J]. 辽宁教育研究, 2003(10):77-78.
											 											 | 
										
																													
																						| [50] | 
																						 
											  王亚丹. 创新意识拓宽就业领域的蝴蝶效应分析[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 38(11):58-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