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吴俊升. 增订约翰·杜威教授年谱[M].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62.
											 											 | 
										
																													
																						| [2] | 
																						 
											  郭法奇. 杜威的中国之行:教育思想的百年回响[J]. 教育研究, 2019, 40(4):28-33.
											 											 | 
										
																													
																						| [3] | 
																						 
											 [24] 陈亚军. 作为“居间者”的实用主义:与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J]. 学术月刊, 2015, 47(7):5-12.
											 											 | 
										
																													
																						| [4] | 
																						 
											  刘华初. 杜威哲学的经验和情境:兼与马克思实践观比较[J]. 学术界, 2021(6):30-38.
											 											 | 
										
																													
																						| [5] | 
																						 
											  邹红军, 柳海民. 杜威“儿童中心”论在中国:历史回望、基本共识与遗留问题[J]. 教育学报, 2020, 16(4):119-128.
											 											 | 
										
																													
																						| [6] | 
																						 
											  唐斌, 朱永新. 杜威“教育即生活”本真意义及当代启示[J]. 中国教育学刊, 2011(10):84-87.
											 											 | 
										
																													
																						| [7] | 
																						 
											  卢俊勇, 陶青.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及其当代价值[J]. 教育科学研究, 2019(5):11-16.
											 											 | 
										
																													
																						| [8] | 
																						 
											  马飞. 教育即沟通: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当代诠释[J]. 当代教育科学, 2018(5):3-10.
											 											 | 
										
																													
																						| [9] | 
																						 
											  刘长海. 杜威的实用主义道德观及其德育思路[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 31(2):19-25.
											 											 | 
										
																													
																						| [10] | 
																						 
											  李志强. 民主社会的理智训练:谈杜威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J]. 理论与改革, 2007(3):121-124.
											 											 | 
										
																													
																						| [11] | 
																						 
											  刘长海. 经验德育:一种基于杜威哲学的德育思路[J]. 教育研究, 2019, 40(6):51-59.
											 											 | 
										
																													
																						| [12] | 
																						 
											  涂诗万, 姚文峰. 现代性的隐忧: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演变:兼与高德胜教授、刘长海教授商榷[J]. 教育研究, 2021, 42(7):103-117.
											 											 | 
										
																													
																						| [13] | 
																						 
											 [48]  高德胜. 对杜威道德教育“根本问题”的再认识[J]. 教育研究, 2020, 41(1):16-29.
											 											 | 
										
																													
																						| [14] | 
																						 
											  刘长海.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再认识:与高德胜教授商榷[J]. 教育研究, 2020, 41(10):45-52.
											 											 | 
										
																													
																						| [15] | 
																						 
											  李栋, 杨道宇. 对杜威德育论的当代推演[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5):78-80.
											 											 | 
										
																													
																						| [16] | 
																						 
											 [17] [18] 简·杜威. 杜威传[M].单中慧,译.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9:52、50、50.
											 											 | 
										
																													
																						| [19] | 
																						 
											 [20] [23] [49] [50] [51] [52] [53] [54] 约翰·杜威.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一卷[M].张国清,朱进东,王大林,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21、35、32、192、180、181、192、186、188.
											 											 | 
										
																													
																						| [21] | 
																						 
											  黑格尔. 小逻辑[M].贺麟,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179.
											 											 | 
										
																													
																						| [22] |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63.
											 											 | 
										
																													
																						| [25] | 
																						 
											 [26] 孙正聿. 辩证法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总序、序言.
											 											 | 
										
																													
																						| [27] | 
																						 
											  约翰·杜威.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十卷[M].王成兵,林建武,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5.
											 											 | 
										
																													
																						| [28] | 
																						 
											 [36] [46]  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344、165、50.
											 											 | 
										
																													
																						| [29] | 
																						 
											 [30] [32] [33] [34] [35] [39] [43]  约翰·杜威. 哲学的改造[M].刘华初,马荣,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74-75、76、77、76、70、70、70、144.
											 											 | 
										
																													
																						| [31] | 
																						 
											 [38] [40] [42] 约翰·杜威. 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9-20、98、159、156.
											 											 | 
										
																													
																						| [37] | 
																						 
											 [41] 约翰·杜威. 杜威全集·晚期著作:第一卷[M].傅统先,郑国玉,刘华初,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50、263.
											 											 | 
										
																													
																						| [44] | 
																						 
											  胡守棻. 德育原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36.
											 											 | 
										
																													
																						| [45] | 
																						 
											  高伟. 生存论教育哲学[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53.
											 											 | 
										
																													
																						| [47] | 
																						 
											  樊浩. 现代道德教育的“精神”问题[J]. 教育研究, 2009, 30(9):26-34.
											 											 | 
										
																													
																						| [55] | 
																						 
											  约翰·杜威.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五卷[M].杨小微,罗德红,等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