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的科学识辨与正确处理*
    段从宇, 胡礼群, 张逸闲
    教育科学    2023, 39 (2): 48-55.  
    摘要2551)   HTML53)    PDF(pc) (1000KB)(726)    收藏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的历史嬗变,先后经历了非同步出现的弱关联阶段、同步存在的明显交互阶段、多元联动的整合发展阶段,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入深度融合的一体推进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对三者关系的重构调整中,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形成了一体联动的协同运行关系,其中,教育是协同运行的基础,人才是协同运行的纽带,科技是协同运行的动力;三位一体的“三角协调”运行、良性互动的“循环互促”逻辑、衔接互补的“融合联动”发展,是三者一体协同推进的根本逻辑。三者关系的正确处理需从不同维度分别以三者各自为核心集中采取措施:聚焦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人才的主体性支撑,实施人才引领驱动;聚焦科技的动力性作用,强化科技自立自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张永康
    教育科学    2022, 38 (5): 91-96.  
    摘要1450)   HTML143)    PDF(pc) (877KB)(258)    收藏

    高校美术教育是我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实现高校美育的必由之路。我国高校美术教育要继承与发扬我国传统美术文化、生成与践行高校五育融合理念、培育与提升学生艺术创新能力、重视与加强高校美术课程思政。当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面临漠视传统美术文化的承续、忽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轻视实践课程教学、课程思政的效果不佳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发展应进一步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开发美术理论与实践互动交融的课程体系,推进高校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育人能力,健全高校美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双减”政策的战略意义、实施挑战与进路选择*
    靳玉乐, 张铭凯
    教育科学    2022, 38 (6): 15-20.  
    摘要917)   HTML45)    PDF(pc) (916KB)(529)    收藏

    如何有效治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是一项颇受关注的重大民生工程。“双减”政策作为治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一记重拳,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诸多讨论。诚然,任何政策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应准确理解政策意图,而且要理性反思政策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通过调研和理性检讨,从政策评估的视角来看,“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仍然可能面临负担转移、职业倦怠、质量盲区、实质性不公平、资源不足和社会支持弱化等挑战,这会削弱“双减”政策本身的实施成效。为此,应进一步优化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强化政府治理的权责关系,明晰社会治理的引导作用,突出学校内部治理的主动作为,提升系统治理的协作效能和探索因地制宜的治理张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新高考数学科目改革何去何从*——从文理不分走向“文理略分”
    刘海峰, 唐琴
    教育科学    2023, 39 (2): 1-9.  
    摘要753)   HTML60)    PDF(pc) (1008KB)(640)    收藏

    新高考数学不分文理并非新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省市曾采取高考数学不分文理的方式,但皆以失败而告终,其经验与教训值得借鉴。“旧”高考数学文理分科之所以长期存在,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具有文理分科的制度基础,二是高校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不同,三是具有引导中学数学教学的现实需要。当前新高考数学不分文理所遇困境与以往较为相似,凸显了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多样化与可选择性是新高考数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既可破解现实困境又符合时代需求。根据新高考数学实行的环境,近期可仿照类似数学文理分科的思路,将新高考数学科目试卷略分为数学(1)与数学(2)两种难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家校合作中的冲突:功能、起因及应对
    饶舒琪
    教育科学    2022, 38 (6): 21-27.  
    摘要746)   HTML41)    PDF(pc) (918KB)(735)    收藏

    家校冲突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能够为我们反思与改进家校合作提供契机。导致家校冲突的原因是多元的,不可一概而论:有利益冲突,有权力冲突,有角色期望与感知的冲突,有沟通冲突。应对之策:修正观念偏差,采取差异化的家校冲突应对方式;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平衡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和家长的教育参与权;提升家校沟通质量,重建教师和家长的信任关系;完善教师教育和家长教育,开展家校沟通培训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笔谈)
    朱旭东, 陈时见, 荀渊, 李森, 吕立杰, 王建华
    教育科学    2023, 39 (4): 1-18.  
    摘要544)   HTML99)    PDF(pc) (1078KB)(394)    收藏

    “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深入研究如何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这个时代问题,需要讨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还有哪些短板并致力于补齐这些短板。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发展需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国家使命,直面解决中国高质量教育发展面临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大胆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勇于创新扎根中国大地的教师教育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从而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教师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既具备了法制化、制度化、专业化等现代化教师教育基本样态,又在满足庞大规模基础教育师资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人的现代化等方面显示出了独有的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需要营建开放多元的教学文化、创设立体智能的教学环境、建立多边共治的教学制度,全方位推进中国式教师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实现。从需求视角厘清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和标志,是教师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有力举措,亦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及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由之路。对标世界教育强国,我们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申师范性,以充分彰显师范教育作为一种中国教师教育模式的世界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学校隐性文化发生机制与管理手段*
    张东娇
    教育科学    2022, 38 (3): 30-38.  
    摘要466)   HTML67)    PDF(pc) (915KB)(300)    收藏

    高质量的学校文化,是慧于中、秀于外、诚于内的文化,包含显在和隐含的生活方式。利用一目了然的显性文化,识别理所当然的隐性文化,呈现学校文化全景,对于建设美好教育生活意义重大。与显性文化相对而言,学校隐性文化指位于盲目区、隐藏区和未知区的那部分内容,其发生机制是根植于人性、组织和文本的疏离机制,生成于结构、管理和知识的模糊机制,来源于生活、工作和合作的联合机制。打开学校隐性文化视窗,运用多角度识别、对机制利用和有意识超越三种手段,对其进行管理,可以达到如下目的:避免文化尴尬,化解文化威胁;享受文化安全,增进文化理解;拥有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超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笔谈)
    卢晓中, 黄福涛, 陈廷柱, 李立国
    教育科学    2023, 39 (1): 1-10.  
    摘要382)   HTML58)    PDF(pc) (990KB)(396)    收藏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基于党的全面领导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基于国家需求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基于“人民至上”立场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构建、基于共同富裕思想的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特征。高等教育学者需要秉持学科独特的立场,解释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现象,探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模式和学说。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已具备“中国式”基本样态,仍需强化“中国式”基本遵循,更需注重“中国式”使命担当。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宜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科学研究规律,以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民群众的期待为导向,循序渐进地开展创新与改革,更加重视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改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民办园教育“小学化”的治理困境*——新制度主义的视角
    刘磊, 刘瑞
    教育科学    2022, 38 (3): 83-89.  
    摘要377)   HTML46)    PDF(pc) (902KB)(308)    收藏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指忽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将其视为身高体型上缩小版的小学生,一味向小学靠拢,甚至把适合小学生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相应的教学要求直接用在幼儿身上的学前教育误区。新制度主义理论对研判和治理民办幼儿园“小学化”问题具有适切性。根据成本—收益的行动法则,民办园举办者确立旨在竞争生源的供给决策;鉴于一些地区政府资源分配短缺,部分民办园优先选择向家长寻求“内部合法性”;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的强制性要素式微,一些民办园生成不同的文化—认知逻辑。从根本上扭转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效调和民办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制度中“外部合法性”与“内部合法性”之间的紧张与冲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影响学业成绩的机制及教育启示*
    刘争先, 赵萌, 杨岚
    教育科学    2022, 38 (4): 29-35.  
    摘要377)   HTML34)    PDF(pc) (974KB)(606)    收藏

    社会情感能力对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减少学生问题行为以及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等方面均有显著影响。然而,社会情感能力影响学业成绩的具体机制尚不明晰。本研究通过对539名小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社会情感能力可以预测学业成绩,学业情感、学习策略、师生关系在社会情感能力与学业成绩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建议,学校要重视并培养小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学校要结合社会情感学习项目改善小学生的学业情感和学习策略,教师要在为小学生提供支持性环境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我国幼儿教师质量综合治理的困境与突破*——基于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回溯与反思
    秦旭芳, 朱琳
    教育科学    2022, 38 (3): 90-96.  
    摘要376)   HTML53)    PDF(pc) (1138KB)(367)    收藏

    幼儿教师质量的综合治理能够推进“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计划的根本落实。回溯三期行动计划,幼儿教师质量建设呈现从扩量规质到补量提质再到稳量督质的发展路径。面对“十四五”新时期学前教育规划布局和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部署,幼儿教师质量综合治理将面临教师质量资源外部循环障碍和主体属性内塑挑战。破解教师质量治理问题,要从效应循环角度,追求教师质量建设,促进马太—鲶鱼效应循环;优化园所管理模式,促进鲶鱼—海潮效应循环;建设园所价值文化,促进海潮—马太效应循环效能联动。同时,从管理赋能角度,以主体属性为准则,注重教师专业性培养培训;以师德建设为基准,促进教师差异化发展;以生命价值为引力,保障教师主体需求,实现“教师资源外循环”和“教师质量内塑造”的综合治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启示*
    曲建武, 黄磊
    教育科学    2022, 38 (5): 1-7.  
    摘要354)   HTML67)    PDF(pc) (909KB)(410)    收藏

    劳动教育政策是劳动教育开展的依据。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劳动教育政策历经摸索期、初建期、迷失期、调整期、转型期和创新期六个阶段,呈现出逐步明确五育并举、更加关照人的发展、注意彰显时代需求、督导评价日臻完善的演变趋向。百余年的探索历程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了启示。面向新的时代要求,劳动教育政策的制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实施要保证教育主管部门主导与多主体协调、自上而下推进与自下而上反馈两方面的结合;评估要基于政策内容、政策执行、政策效果和影响三个层面;调整要强调横向上的多主体联动与纵向上的多阶段协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我国基础教育课外补习研究:历程、困境与展望*
    薛海平, 高翔
    教育科学    2022, 38 (5): 59-66.  
    摘要348)   HTML50)    PDF(pc) (932KB)(436)    收藏

    我国基础教育课外补习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1979—2000年)、发展期(2001—2010年)、成熟期(2011—2020年)、深化期(2021年至今)。已有课外补习研究存在四个方面的深层困境:一是已有多数研究侧重课外补习需求方的视角,缺乏课外补习供给方视角;二是已有多数研究着重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缺少理论建构研究;三是已有多数研究滞后于政策出台和实践发展,研究的前瞻性不足;四是已有多数研究专注国内课外补习问题,鲜有课外补习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未来应加强对课外补习供给方的研究,丰富课外补习研究视角;加强课外补习理论研究,构建课外补习研究理论框架;推动课外补习多学科交叉研究,拓展研究学科视野;加强课外补习调查研究,倡导混合方法研究;强化课外补习治理政策评估研究,为课外补习治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数字教科书的演进历程、影响因素及其行动逻辑*
    王润
    教育科学    2022, 38 (3): 53-59.  
    摘要341)   HTML49)    PDF(pc) (888KB)(366)    收藏

    根据数字教科书与技术的融合程度,将数字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基于数字教科书产生、应用与演进所涉及的相关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数字教科书发展的影响程度可以看出,技术演进是数字教科书发展趋势的应然标尺;教学需求是数字教科书科学定位的核心依据;自身发展规律是数字教科书命运走向的关键指南。据此,提出未来数字教科书建设的行动逻辑:明确数字教科书建设的技术标准;界定数字教科书的功能边界,基于教学需求有选择地使用数字教科书;以教科书立场引领数字教科书建设,完善数字教科书内容选择与设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制度与文化相互关系中的大学治理*
    张德祥, 王晓玲
    教育科学    2022, 38 (4): 1-7.  
    摘要337)   HTML59)    PDF(pc) (965KB)(309)    收藏

    大学治理需要完善的制度,也需要良好的文化,制度和文化是大学治理的两座基石。制度与文化存在相互嵌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制度与文化相互关系中审视大学治理可以发现,大学制度建设缺乏相应的文化基础,大学文化建设忽略与制度的关系,大学制度与大学文化的沟通机制缺失。要想在制度与文化相互关系中推进大学治理,还需要在制度与文化互动关系中认识大学治理,立足中国特色来建立独特的大学文化,以文化为基推动大学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教育:演进、特征与展望*
    卢红, 赵越
    教育科学    2022, 38 (5): 16-22.  
    摘要328)   HTML52)    PDF(pc) (917KB)(276)    收藏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教育的演进历程大体可分为以维护国家主权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教育萌芽期、以维护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教育雏形期、以综合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安全教育奠基期和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国家安全教育发展期四个阶段。从整体上看,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教育呈现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从注重传统安全走向坚持总体安全,从以社会教育为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学校教育的特征。进入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应明确教育宗旨,提升全民国家安全素养;加强整体规划,完善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多元主体参与,保障国家安全教育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素养本位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意义阐释与实施路径*
    朱宁波, 靳荫雷
    教育科学    2023, 39 (4): 19-26.  
    摘要328)   HTML19)    PDF(pc) (924KB)(256)    收藏

    跨学科主题学习立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一大“亮点”,体现在不同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当中。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有助于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满足学生学习逻辑的价值诉求、适应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变革的发展趋势。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顺利实施,需要立足课标,分析并借鉴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的经验;基于学科,以跨学科观念重构教师专业知识,开展跨学科教研;以学生发展为本,强化过程性评价,完善学习成果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刘志杰
    教育科学    2022, 38 (5): 52-58.  
    摘要322)   HTML40)    PDF(pc) (895KB)(348)    收藏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特殊性,导致学生受西方文化和价值理念的影响较深,因此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特殊性、复杂性与紧迫性。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思政育人的重要手段,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但是,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所具有的课程建设模式国际化、课堂教学内容国际化和教师队伍中外混合等特点,给课程思政建设带来较多现实困难。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可以解决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颜色”淡化、退化问题,给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课程打上“中国红”。本研究从思想引领、建设原则、建设重点、建设关键、建设难点等五个方面提出保证课程思政有效性的举措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敬而远之”:场域理论视角下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与从教选择*
    李琼, 赵江山, 刘伟
    教育科学    2022, 38 (4): 67-74.  
    摘要314)   HTML29)    PDF(pc) (1012KB)(335)    收藏

    学前教育师范生在幼儿园参加教育实习时所收获的现实感受,会影响他们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认同和在幼儿园工作的从教选择。本研究以完成教育实习的12名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借助场域理论,实证分析了公费师范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状况以及从教选择。研究发现,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高校与幼儿园场域间、权力场域与实习场域间等多种张力和具体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主动反思的惯习;公费师范生高度认同幼儿教师职业对儿童发展的内在专业价值,但对其外在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的认同度低,并对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表现出“敬而远之”的态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治理:逻辑起点、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张茂聪, 霍晓菲, 李琰
    教育科学    2022, 38 (3): 39-45.  
    摘要310)   HTML49)    PDF(pc) (898KB)(393)    收藏

    明确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本质属性是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治理的逻辑起点,这种本质属性表现为公益性和逐利性的此消彼长,并应重新界定为一种以协同共治谋求合作共赢的公共性。以公共性为导向的协同共治不仅在理论上高度适切,也是基于现实治理困境下多方主体的共同选择。协同治理的路径应从价值、主体、制度三方面展开,在价值层面凝聚目标共识以培育公共精神,在主体层面厘清角色定位以促进良性互动,在制度层面聚焦驱动协同要素以完善机制设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拉格的社会科课程思想:背景、内容及其特点*
    王阳, 唐汉卫
    教育科学    2022, 38 (6): 36-43.  
    摘要310)   HTML9)    PDF(pc) (959KB)(216)    收藏

    拉格是美国社会科课程的奠基者,其基于社会重建的社会科课程思想和广泛发行的拉格教科书给刚成型的美国社会科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前景。拉格的社会科课程思想体现在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学科综合与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为课程编制原则、以社会问题的呈现为课程内容重点、以教科书为课程思想传递的载体四个方面,同时呈现出保守与进步的博弈、儿童兴趣与社会需要的调和、教科书作为课程改革载体的优势和限度并存这三个突出特点。透视拉格的社会科课程思想,不仅有助于把握美国社会科课程的深层脉动,于我国的中小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改革也有助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教师教育者循证实践与教师教育证据迭代*
    宋萑, 徐淼
    教育科学    2022, 38 (3): 8-14.  
    摘要308)   HTML56)    PDF(pc) (914KB)(341)    收藏

    在教师教育领域中强调循证概念目的在于凸显教师教育者工作的专业性。目前教师教育实践领域存在缺乏本体研究以及未对证据合理使用的问题,因此需要推进教师教育者的循证实践。循证教师教育者因而需要在课程内容、实践形式两个层面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寻找“最佳证据”,再根据“最佳证据”做出决策,进行实践。这些证据以“教”、教“教”、学“教”为基础,并通过实验研究调适证据,通过行动研究优化证据,以形成证据的迭代,最终为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实践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教师教育认证的循证逻辑*——基于CAEP2018版认证标准的分析
    朱旭东, 赵英, 武尚文
    教育科学    2022, 38 (3): 1-7.  
    摘要306)   HTML80)    PDF(pc) (904KB)(314)    收藏

    美国教育者培养认证委员会(CAEP)2018版认证手册以强化质量保障、注重持续改进、确保证据有效为认证目标,构建了覆盖教师教育机构内部的由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标准,准教师知识掌握和运用标准,教师教育临床实践标准,生源质量、招生和认证标准以及准教师培养结果标准等五个维度所组成的教师教育质量认证标准体系及与之配套的证据体系,凸显出“目标、标准、证据”紧密衔接的循证逻辑。借鉴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实践,师范类专业认证应进一步强化认证标准与证据的契合性,完善证据体系,强化多元联动,形成基于全证据链分析的教师教育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思政课建设协同性:基本要义、内在理据与实践策略*
    刘向军
    教育科学    2022, 38 (5): 46-51.  
    摘要298)   HTML70)    PDF(pc) (876KB)(304)    收藏

    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性既包括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性,也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在推动思政课建设上的协同性,其基本特征是总体性、开放性、差异性、矛盾性。思政课建设协同性的内在理据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现代协同学理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协同观念。为了不断增强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性,必须着力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为增强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奠定基础;必须营造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浓厚氛围,为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提供支持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从教到学:学习空间的教育意涵及其建构路径*
    常晟, 欧阳广敏
    教育科学    2022, 38 (3): 60-66.  
    摘要287)   HTML40)    PDF(pc) (898KB)(385)    收藏

    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严格管理、集约有限、封闭单一为特征的传统教学空间表现出对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压制、对多样化教与学方式的抑制以及对构建多元课程体系的限制等多重弊端。而学习空间以“以学为中心”为其最主要的设计理念,呈现出更注重对话协作、开放连续和学生体验等特点,成为学校空间建构的新方向。就其建构路径而言,既要树立整体思维,统筹变革教学组织、课程体系与学习路径,又要坚持创新思维,勇于实践,在注重学习空间的灵活性与情境性的同时,积极拓展非正式学习空间和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开放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并为学生提供差异化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论卓越教师校地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刘义兵, 屠明将, 姜丽娟
    教育科学    2022, 38 (3): 23-29.  
    摘要286)   HTML50)    PDF(pc) (898KB)(284)    收藏

    新时代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均衡与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大批卓越教师的实践引领。培养卓越教师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与多系统要素的协同合力。本研究以探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基本逻辑为切入点,考察当前卓越教师校地合作培养模式现状,提出了通过促进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衔接来形成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体现出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追求和制度设计逻辑,通过培养目标专业化、培养过程一体化、培养内容实践化的转变,旨在消解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式封闭单一、机构各自为政”等突出问题。基于校地协同机制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校地多导师制、外部条件保障等方面的实践探索经验,提出从顶层设计、协同机制、治理模式、保障体系等角度持续推进卓越教师校地合作培养模式的“迭代升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研究*
    侯怀银
    教育科学    2022, 38 (5): 23-30.  
    摘要286)   HTML51)    PDF(pc) (917KB)(365)    收藏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是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开展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研究,既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又具有鲜明的应用价值。聚焦这一研究问题,已有研究者在终身学习研究、学习型社会研究、终身教育研究、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研究四个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仍具有进一步突破的空间,这具体表现在历史研究需要进一步重视;比较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推进,并加强与现状研究的结合;实践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优化。为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研究,我们应明确研究目标,规划研究思路;厘清研究内容,把握核心问题;拓宽研究视角,实现研究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的教育学研究*
    郑金洲
    教育科学    2022, 38 (6): 8-14.  
    摘要285)   HTML34)    PDF(pc) (905KB)(340)    收藏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教育发展目标,也是教育学研究的努力方向。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学研究的旨趣所在。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对教育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导向,教育学创新发展需要进一步建构系统化的教育学学说;聚焦高质量教育体系,丰富发展教育科学分支学科,实现教育学研究视域的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乡村教师引领留守儿童重构精神生活的理论逻辑、责任担当与实现路径*
    杜尚荣, 刘芳
    教育科学    2022, 38 (3): 46-52.  
    摘要284)   HTML45)    PDF(pc) (892KB)(228)    收藏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生活迷失与精神空虚等现象,这决定了重构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势在必行。乡村教师在引导留守儿童重构精神生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多重责任,主要涉及教育性、道德性、公共性、监护性和创造性等责任向度。乡村教师引领留守儿童重构精神生活的责任实现,需要增强精神价值自觉的责任认知,培植心理呵护自爱的责任情感,形塑个人道德自律的责任意识,强化个体教育自省的责任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印度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方案、旨趣与挑战*——基于印度《国家教育政策(2020)实施计划》的解读
    王建梁, 杨阳
    教育科学    2023, 39 (1): 69-75.  
    摘要279)   HTML25)    PDF(pc) (988KB)(331)    收藏

    2021年4月8日,印度发布了《国家教育政策(2020)实施计划》,旨在为其21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教育政策——《国家教育政策(2020)》的执行提供行动指南。该计划以“通过高质量教育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为主题,以实现国家教育政策的总体愿景为旨趣,具体从教育结构与体系、课程与教师、教育监管与治理、经费投入与优质教育供给、政策执行与审查等层面出发,对印度未来十年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和目标。未来,印度在执行实施计划过程中还需进一步解决计划落实成效不理想、中小学教育发展基础薄弱以及政府执行力度不足等现实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观念之争(1870—1920年)*
    姜玉杰, 李子江
    教育科学    2022, 38 (6): 67-75.  
    摘要269)   HTML8)    PDF(pc) (992KB)(275)    收藏

    1870—1920年是美国女子高等教育从试验到扩张的关键期,人们围绕男女同校是否危害女性健康、女大学生婚育率下降是否会造成种族自杀、性别化课程是否合理等问题展开了三次大规模争论。一方以女性的生理特征为由反对男女同校,提倡培养贤妻良母,主张女性学习与其性别相适应的课程;另一方从经验事实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出发支持男女同校,反对固化女性性别角色,主张男女学习同样的课程,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争论表达了不同群体对女子高等教育形式、目的和内容的不同看法,折射了性别的生理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之间的冲突。争论促进了美国女子高等教育观念的变革和实践的发展,间接推动了美国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转变,最终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现代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学前教育风险的生成机理与规避策略*
    严仲连, 闫琳琳
    教育科学    2022, 38 (3): 76-82.  
    摘要269)   HTML43)    PDF(pc) (894KB)(270)    收藏

    狭义的学前教育风险是指发生在幼儿园园内与幼儿有关的事件或情景。学前教育的风险分类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并呈现出层次递进的样态。学前教育风险整体具有易识性特质,少数学前教育风险由于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而呈现出难识性。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缺失以及多种风险的交叉、叠加可能会导致学前教育风险的难识。因此,有效的识别程序与识别主体是识别学前教育风险的重要依据。如果我们把风险的偶发因素与主体的相关活动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就会发现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当前学前教育风险主要是以人与环境的互动活动为载体、以忽略或误读风险信息为途径、以政府监管“失范”为症结而生成的。本研究从政策保障、技术保障、制度保障、法律保障四方面来探究规避学前教育风险的发生或降低学前教育风险的危害程度的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路径及启示*
    李德显, 徐亦宁
    教育科学    2022, 38 (4): 89-96.  
    摘要262)   HTML36)    PDF(pc) (1361KB)(568)    收藏

    在全球化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提升综合国力、推动经济复苏、扩大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采取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健全留学服务体系、多渠道完善保障机制、推动多边人才的培养与流动等策略,从而形成高等教育合作网络,以吸引国外尖端人才并确保科技创新优势地位,获取经济利益并增加财政收入,输出价值观并扩大国际影响力。后疫情时代,国际化在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风险的同时也蕴含着多种机遇,我国应在结合自身国情的基础上借鉴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益经验,提高留学教育水平与留学生服务水平,扩大留学生双向流动规模,同时要增强文化自信心,并关注时代变化,适时发展在地国际化,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教师教育专业化视野中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初探*
    杨跃, 罗仁杰
    教育科学    2023, 39 (6): 66-72.  
    摘要260)   HTML16)    PDF(pc) (916KB)(102)    收藏

    在教师专业化视野中,教师所应具备的学科知识具有多维性、教育性、促学性和基础性。在教师教育专业化视野中,旨在帮助师范生获得学科知识的学科专业课程,作为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类重要课程,应凸显关键专业属性、聚焦核心专业目标;强化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和“为教而学”的意识,选择和编排“面向教学的学科知识”,遵循“理论与实践互嵌”的课程实施原则,并探索、创新“双维”学习评价,从而真正体现教师教育不可替代的专业性,保障高质量师范生培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我国职业教育基本定位政策演进研究*
    彭宇文, 彭学琴
    教育科学    2022, 38 (6): 76-83.  
    摘要258)   HTML7)    PDF(pc) (955KB)(243)    收藏

    通过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职业教育政策,发现我国职业教育基本定位政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普职并举下的模糊定位、层次化凸显的摇摆定位、类型化发展的明确定位三个阶段。在不断的探索中,我国职业教育的定位方向逐步由教育层次转变为教育类型。分别从历史制度主义的结构观与历史观出发,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有关政策,发现我国职业教育基本定位政策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我国经济体制的调整,诱致性因素为主体利益因素与社会观念;路径依赖和“关键节点”对我国职业教育基本定位政策变迁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展望未来,应遵循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内在要求,用完善的政策体系与有效的行动方案,为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论教科书的科学性及其实现*
    张文, 李彦群
    教育科学    2023, 39 (3): 23-28.  
    摘要251)   HTML14)    PDF(pc) (962KB)(105)    收藏

    在教科书的所有属性之中,科学性是一个既被假定必然存在又容易被忽略的属性。教科书的科学性不仅指学科关键内容的完整性,契合学生经验的适切性,还应该包括鼓励探究的开放性、图文搭配的对应性、学科知识交叉的关联性。加强教科书的科学性建设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编辑教科书,具体包括汰选和锤炼教学内容,淬炼教科书语言,建立学生经验和教科书知识的联结。教科书的科学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科书的科学性探索着眼于当下和未来,以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为前提,服务于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制度化精英主义视角下高等教育治理的效能、困境与变革*
    李艳辉, 朴雪涛
    教育科学    2022, 38 (6): 58-66.  
    摘要249)   HTML7)    PDF(pc) (950KB)(439)    收藏

    制度化精英主义重视关键少数精英作用的发挥,是我国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和进行高等教育治理的一种价值理念。从实践效果看,制度化精英主义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治理效能,促进了高等教育治理中国模式的形成。同时,制度化精英主义也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分层的固化、资源配置的失衡和校际质量声誉的巨大差距。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一方面应继续坚持制度化精英主义,另一方面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进行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融合精英主义与平等主义的高等教育治理理念,发展基于市场竞争与校际合作的高等教育治理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循证教育理念下师范生实践课程改革研究*——以“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项目”实训课程为个案
    宋维玉, 李晓华
    教育科学    2022, 38 (3): 15-22.  
    摘要245)   HTML44)    PDF(pc) (905KB)(322)    收藏

    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是破解西部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难题的重要实践路径,其中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才培养品质的关键。实践课程在师范生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以循证教育改革理念为指导开展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改革与教学研究,一方面能直接提升课程实施的品质,另一方面能够积累循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证据和经验。研究提出了基于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循证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改革行动研究框架,呈现了如何基于不同证据重构实训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框架,提出了师范生实训课程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并评估了课程方案及其成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构建服务全民职后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内涵诠释*
    史秋衡, 季玟希
    教育科学    2022, 38 (6): 1-7.  
    摘要243)   HTML26)    PDF(pc) (928KB)(223)    收藏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是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的教育治理现代化改革目标。党的二十大持续关注各级教育的协同创新与共同发展,教育体系建设应向综合化与精准化方向迈进。教育是全民终身成长的母机,是强国的本质要素,在共同富裕建设过程中应发挥引领性、奠基性、全局性作用,尤其应将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作为优化民生设计的国家治理核心目标。当前教育体系的基本问题为,职后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大大弱于职前教育体系,产业界在就业创业创新上,没有营造全民优质终身学习与成长的环境,无法为全民智力致富提供可持续上升通道。构建服务全民职后终身学习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与分类管理的重中之重,高校职能交叉的科教合一、产学共荣,是群体奋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补之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初中校长多元领导对教师合作的影响*——基于集体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曾佑来
    教育科学    2022, 38 (4): 36-43.  
    摘要242)   HTML30)    PDF(pc) (1004KB)(476)    收藏

    基于多元领导理论、教师合作理论和文化自我表征理论,本研究探讨了初中校长多元领导对教师合作的影响及集体效能感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调查法,共获得1 110份有效的样本数据,并运用层级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初中校长多元领导对教师合作有正向影响,与教师集体效能感也显著相关;同时教师集体效能感在初中校长多元领导对教师合作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据此,本研究认为在教育实践中应重点关注校长领导与管理方式的优化,进而促进教师合作的有效生发与持续改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年期检索
文章检索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